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财税动态2025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次数:


2025年第3期(总第15期)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刊首语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将财税体制、财税制度、财税管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反映国内外财税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与经验,促进财税理论研究交流,为财税实践提供工作借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组织全院师生编写《财税动态》,每月一期,具体包括财税热点、学术观点、国际财税等栏目。


本期导读

财税热点

1、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2、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

4、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5、税收数据显示:去年9月底以来近5个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显现

6、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7、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8、财政部:加大惠民生支持力度 强化各类政策资源协同 支持提振消费

9、财政部积极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学术观点

1、美国电商税法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及其税收负担

2、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

3、税收安排与地方债务压力——来自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证据

4、关税和境内税收协同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政策设计

5、深化新一轮地方税体系“统筹与自主”改革

6、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投资决策的双重视角

7、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8、专门税与传统税的辩争:数据税立法模式的体系性检思

9、电子支付技术和税收合规:来自乌拉圭金融包容改革的证据

10、税务审计的动态影响和主观意图所起的作用

11、在没有处罚的情况下,审计是否能提高未来的税收合规性?来自挪威随机审计的证据


国际财税

1、日本实行2025年税制改革

2、OECD发布《金额B综合报告》

3、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专家观点

1、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2、推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3、完善创新导向的税收制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财财税

1、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2、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吗?——基于债券通的实证经验

3、2024年国际税收研究综述

4、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机制研究


财税热点

1、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号,2025年3月5日,https://mp.weixin.qq.com/s/8LZwZOWJ5QUuiB2vtgRuVg)


2、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关于确保置换债券政策精准实施、有效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方面的情况,娄勤俭介绍,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2024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已全部发行完毕,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置换。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这有效防范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力保障了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支持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推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号,2025年3月4日,https://mp.weixin.qq.com/s/AuVTVUsWJ8fJiLdT2USCpw)


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

2025年3月6日下午15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问答中提到,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具体体现在赤字安排上、支出强度上、政府债券规模上、转移支付上、重点领域保障上。另外,置换政策已经实现良好开局,政策效能正在持续释放,下一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二是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三是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并且,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大力提振消费,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将统筹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统筹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统筹提振消费与改善民生,统筹激发当前消费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研究制定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实打实支持提振消费,重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需求;第二,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让居民收入更稳定、保障更扎实,增强消费能力和底气;第三,加大对地方的奖补力度,引导地方提升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供给;第四,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2025年3月6日,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503/t20250306_3959444.htm)


4、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025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从财政收入看,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支撑,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国内需求不足,价格水平对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持续产生影响;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放缓,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贸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资产资源的盘活空间收窄等。从财政支出看,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扩投资、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等领域需要强化保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粮食储备、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等继续增加,财政腾挪空间有限。综合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2025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必须把困难挑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2025年3月14日,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503/t20250314_3959885.htm)


5、税收数据显示:去年9月底以来近5个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显现

2024年9月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叠加前期已出台的存量政策落地见效,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速较2024年三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发票数据反映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五方面亮点:一是制造业稳定增长,装备制造支撑作用较强;二是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三是设备更新稳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向好;四是生态环保服务增长较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五是省际贸易持续畅通,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2025年3月11日,https://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24/c5238816/content.html)


6、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2025年3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共六章三十九条,主要包括管理范围、管理与服务、监督检查、处理与处罚等内容。据了解,《管理办法》聚焦行业发展存在的执业质量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以实名制管理为基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明确执业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制度。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办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进一步优化了对涉税专业服务行业的服务措施。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进一步规范和支持涉税专业服务行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税法遵从、引导合规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助力税收法治公平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2025年3月19日,https://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24/c5239056/content.html)


7、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规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行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财金〔2025〕11号,简称《办法》)。近日,财政部负责人就《办法》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办法》以“准公共定位”为基础,从经营要求、政策支持、绩效考核、监管管理等维度,强化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的激励约束,给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入“强心针”,激发它们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内生动力,主要亮点在于:突出主责主业、突出加力支持、突出就业优先、突出部门协同。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2025年3月10日,https://jrs.mof.gov.cn/zhengcejiedu/202503/t20250310_3959605.htm)


8、财政部:加大惠民生支持力度 强化各类政策资源协同 支持提振消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3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提振消费有关情况。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符金陵介绍,2025年,财政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惠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第二,财政部将强化各类政策资源的协同,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的措施,支持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号,2025年3月17日,https://mp.weixin.qq.com/s/nR_kMPa3c2cIefnyIei3vA)


9、财政部积极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补充工作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相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和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银行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2025年3月31日,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503/t20250329_3961036.htm)


学术观点

1、美国电商税法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及其税收负担

该文聚焦美国电商税法改革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基于2017—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的州—月度数据,实证检验税收政策变动对出口规模、价格及福利分配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数字经济时代贸易税收政策的新特征与新挑战。该文采用多时点DID,系统分析美国两轮税法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规定卖家自行缴税的《经济关联法》未显著抑制出口,而要求平台代收代缴的《电商平台促进法》使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出口额平均下降7.31%,税收弹性约为-1.129。进一步分解表明,税收负担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出口价格未显著调整,出口量下降是主因。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执行力度强、替代弹性高的产品及低收入消费者集中的州受冲击更大,且消费品与同质化产品的出口敏感性更高。与传统贸易相比,跨境电商的税收敏感度更低,凸显消费者行为差异对政策效果的深刻影响。

(文献来源:马述忠,杜特,房超.美国电商税法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及其税收负担[J].经济研究,2025,60(01):91-107.)


2、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

再分配政策对于调节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至关重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成为中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为此,该文基于基尼系数的测算公式,构建了一个可以研究不同政策对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的政策模拟模型。该文提出了五个定理和两个中性点,构建了一套新的方法体系研究政策工具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该文提出的定理和判定方法体系还表明,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之一。基于此,该文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增值税制度,降低包括教育、医疗等服务项目在内的主要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可退税的税收抵免优惠项目等。

(文献来源:田志伟,金圣,苏檬檬.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5,60(01):5-21.)


3、税收安排与地方债务压力——来自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证据

隐性债务规模扩张带来的财政风险和付息压力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症结。在债券类型转换过程中,不同债券税收安排的差异将有可能对债务融资成本产生间接影响。该文基于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税收安排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该文研究发现,债券利息收入税率的上升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上涨,其弹性系数约为0.4185。利用弹性系数对债务置换等减税情景进行反事实估算,发现降低债券利息收入税率的“减支效应”大于“减收效应”,因而有助于部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并提高国家财政整体福利。

(文献来源:周佳音,陆毅,王伟同.税收安排与地方债务压力——来自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5,60(01):22-38.)


4、关税和境内税收协同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政策设计

该文基于中国以增值税为主的间接税制及不完全出口退税的政策背景,探讨关税与境内税收协同作用对国际贸易政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包括关税和境内税收的一般均衡国际贸易结构,发现境内税和跨境税两大税种内部存在对称相似性和直接相互作用。在不完全退税的情况下,增值税通过改变国内市场价格和出口产品税负同时影响国内外市场,未退税的增值税起到出口税的作用。该文通过进一步数值模拟发现,在单税种调整中,进口关税和未退税增值税对福利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增值税税率的变化因退税比例不同产生了差异化效应。在多国博弈情境下,中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等境内税收工具,能够在不引发贸易伙伴反制的条件下优化贸易条件,获得显著政策优势。

(文献来源:纪珽,陆毅,段玉婉.关税和境内税收协同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政策设计[J].管理世界,2025,41(03):1-26.)


5、深化新一轮地方税体系“统筹与自主”改革

该文指出,我国地方税体系历经分税制改革后,仍面临主体税种缺失、自主财力薄弱、税权有限等结构性矛盾。在新一轮地方税体系改革的新形势下,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业态与传统税制不匹配、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均衡、共享税分率比例优化难度大、税收配置“集中与赋权”难以协调等等。对此,作者提出“统筹与自主”双维改革建议:在“统筹”层面,需加强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完善数字经济适配性税制设计、推进征管技术创新(如大数据与区块链应用);在“自主”层面,建议培育消费税和房地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优化共享税分率比例动态调整机制,并适度下放地方税权(如税率调整权限),以增强地方政府财力与治理能力。

(文献来源:谢贞发,杨思雨.深化新一轮地方税体系“统筹与自主”改革[J].税务研究,2025,(02):33-38.)


6、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投资决策的双重视角

该文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企业投资双重视角,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研究对象,探究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文章先梳理税收政策实施效果和产业链溢出效应相关文献,提出理论假说。通过构建实证模型,以中国 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税收政策存在产业链溢出效应。在股票市场反应上,政策宣告时,与试点行业关联度高的上游行业企业股票累计超额回报更高;企业投资方面,政策实施后,这些上游企业投资规模更大。且该溢出效应在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和竞争地位高的企业中更明显,还体现在人力资本投资上。

(文献来源:刘行,易平. 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投资决策的双重[J]. 财贸经济, 2025, 46(3): 5-22.)


7、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全球南方”主权债务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作为最大双边官方债权人,其对外援助在其中的角色存在争议。本文从债务关系需求侧视角,分析中国对外援助对“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的影响与机制。文章利用98个南方国家2000-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设定基准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援助与南方国家主权债务变化呈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关键机制是受援国政府的时间偏好与跨期约束。此外,南方国家财政收入能力会负向调节这一关系,不同财政支出偏好和治理能力的国家,受中国援助影响的主权债务变化存在异质性。

(文献来源:冯凯,王钊,李荣林.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25,48(02):3-43.)


8、专门税与传统税的辩争:数据税立法模式的体系性检思

该文比较了专门税与传统税两种立法模式的立法路径、功能侧重及税制设计差异,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供了实践参考。该文认为,专门税与传统税在立法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专门税需狭义立法或试点推进,程序复杂但灵活性强;传统税通过修法或法律解释实施,成本低但受既有税制约束。税制设计上,专门税可针对数据特征定制税基、税率,而传统税需在现有框架内局部调整。但二者并非二选一的“单选题”:专门税主张创设新税种,侧重宏观调控功能;传统税主张调整既有税种规则,侧重财政收入功能。该文认为,复合税制能更好地实现专门税与传统税的功能互补:传统税覆盖广泛税源保障收入,专门税聚焦特定领域强化调控。针对中国现状,当前应优先通过细化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明确增值税税目等方式完善传统税的数据课征规则,同时为未来循序推进数据专门税立法积累经验。

(文献来源:褚睿刚.专门税与传统税的辩争:数据税立法模式的体系性检思[J].税务研究,2025,(02):51-58.)


9、电子支付技术和税收合规:来自乌拉圭金融包容改革的证据

传统上,现金交易难以追踪,而电子支付通过第三方处理可以留下可被政府用于税收稽查的记录,从而可以提高税收遵从。乌拉圭2014年8月推出增值税(VAT)退税政策,该政策为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的消费者提供高达4%的增值税退税,旨在鼓励电子支付技术的使用并提高税收遵从。该文研究了这项政策对企业电子支付技术的使用以及税收遵从的影响,发现政策实施后POS机的使用数量在政策实施当月增加了10%,但这一增长完全来自于已经使用POS机的企业,新采用POS机的企业数量没有显著增加。2015年8月退税政策调整时,交易数量和金额并未下降,表明即使减少激励措施,消费者对电子支付的使用也具有持久性。与批发企业相比,零售企业在政策实施后报告的销售额和增值税并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企业的税收遵从并未因增值税退税政策而改善。

(文献来源:Brockmeyer, Anne, and Magaly Sáenz Somarriba. "Electronic Payment Technology and Tax Compliance: Evidence from Uruguay's Financial Inclusion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25,17.)


10、税务审计的动态影响和主观意图所起的作用

丹麦税务局的合规分析项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个体经营者进行审计,以评估税务合规水平。审计结束后,税务官员会根据纳税人的合规意愿给出0到6的评分,其中0到2分表示故意不合规,3到4分表示无意不合规。该文利用这套包含纳税人税收遵守意愿信息的随机审计数据,研究了税务审计如何影响具有不同遵守意图的个体经营者的后续合规行为。从整体来看,审计后纳税人的应缴税款在审计当年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审计前水平。其次,按审计结果分类分析发现,对于被发现少报税款的纳税人,审计后税款增加显著且持续;而对于准确申报或多报税款的纳税人,审计后税款没有变化。最后,按纳税人意图分类分析发现,由于对税收规则的疏忽或误解所导致的无意不合规纳税人,在随后的几年里表现出更高的遵守程度。相比之下,故意不合规的纳税人在审计后税款增加有限,仅相当于审计发现的未缴税款的38%,且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文献来源:Christiansen, T. G. 2024. Dynamic effects of tax audits and the role of intent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4,234.)


11、在没有处罚的情况下,审计是否能提高未来的税收合规性?来自挪威随机审计的证据

挪威税务管理局对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中的一个特定项目(“其他扣除项”)进行了多年随机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纳税人可能被要求提供额外文件以支持其扣除项的申报。如果发现申报错误,税款将被调整,但不会附加额外的罚款。该文利用这项随机审计项目,通过比较被审计与未审计纳税人在审计前后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变化,来评估税务审计对纳税人未来合规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审计后的第一年,被审计纳税人平均“其他扣除”申报减少约1,049挪威克朗(约合170美元),随后各年度效应呈现递减趋势。进一步,本文还区分了合规和不合规纳税人对审计的动态响应,发现对于不合规的纳税人,即使没有受到罚款,审计后其“其他扣除项”的申报减少了19%。这表明,即使没有经济惩罚,审计本身也能显著提高纳税人的合规性,证明了威慑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存在,即纳税人在审计过程中,对税法的具体规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减少未来的误报行为。而对于合规的纳税人,审计后“其他扣除项”的申报略有增加,但这一变化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也就是“弹坑”效应在本研究中并不显著,审计并未降低纳税人对未来逃避纳税被发现的可能性的主观感知,从而削弱了合规。

(文献来源:Hebous, S., Jia, Z., Løyland, K., Thoresen, T. O., & Øvrum, A. Do Audits Improve Future Tax Compliance in the Absence of Penalties? Evidence from Random Audits in Norway.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23,207.)


国际财税

1、日本实行2025年税制改革

2025年2月4日,日本内阁向国会提交了《所得税部分修正案》,涉及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际税收等领域改革。修正案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如下:

(1)法人所得税。对营业额超过100亿日元的中小型企业,扩大“用于强化中小型企业经营税收”的范围(将建筑物也列入补贴资产中);对于收入极高(所得超过10亿日元)的企业,适用特别税率15%的优惠期限延长2年。

(2)个人所得税。一是提高税前扣除标准,将基础扣除额上限提高到58万日元,工资薪金收入最低速算扣除额提高到65万日元;二是为育儿提供支持,增加住房贷款、住房装修税和人寿保险费扣除数。

(3)国际税收。一是将OECD指南纳入日本全球最低税基本规则(收入纳入规则),包括处理和计算递延税款的新规则;二是引入低税支付规则和国内最低补足税,自2026年4月起生效。

(4)其他。①消费税。对外国游客免税制度进行调整;②烟草税。为消除加热烟和纸质烟的税负差异,分两阶段进行税收优化(2026年4月和10月),分三阶段提高国家烟草税率(2027年4月、2028年4月和2029年4月);③附加税。自2026年4月1日之后的财政年度,在法人税额扣除500万日元的基础上新征4%的附加税。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网站,原文链接如下:https://www.mof.go.jp/tax_policy/tax_reform/trend/sy013e.html)


2、OECD发布《金额B综合报告》

2025年2月24日,OECD发布了《金额B综合报告》。该报告汇编了OECD在2024年发布的所有金额B相关文件,共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支柱一金额B

第一部分涵盖《金额B最终报告》内容,主要说明了金额B交易范围、适用的交易和转让定价方法、交易定价、文档、过渡性事项、税收确定性和消除双重征税等事项。

(2)关于“涵盖辖区”和“合格辖区”定义的声明

第二部分涵盖金额B补充指南内容,包括对金额B简化方法的运营费用交叉检查以及数据可用性机制中的合资格管辖区的定义和名单,以及包容性框架金额B政治承诺范围内所涵盖的管辖区的定义和名单等内容。

(3)关于应用金额B的主管当局示范协议

第三部分对金额B适用的主管当局示范协议进行了说明,包括示范协议简介、范围界定标准、回报率确定、相互协商程序、通知、修改以及协议期限等内容。

在综合报告发布后,各司法辖区可选择在2025年1月1日及之后开始的财政年度,对辖区内被测试方的适用交易应用金额B简化方法。

(资料来源:OECD官网,原文链接如下: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consolidated-report-on-amount-b_182b47ad-en/full-report.html)


3、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1)OECD。2月26日,OECD发布了《对资本利得征税:国别经验和挑战》工作报告,指出大多数OECD国家现行的资本利得税制限制了税款征收,损害了税收公平,造成了经济扭曲,特别是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为应对资本利得税带来的挑战,OECD讨论了相关替代性方案,包括实施针对性减免措施和修订基于收入实现的征税模式。(2)法国。2月15日,法国在官方公报发布了《2025年财政法案》,该法案对法国已有的支柱二最低税立法进行了修订,增加和修改了几个定义(非成员实体、可转让税收抵免、保险投资实体),并将OECD在2023年发布的部分指南纳入,内容涉及基于实质的所得排除确定方法、过渡性安全港机制(包括国别报告安全港和简化计算安全港)和货币兑换规则。(3)英国。2月25日,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更新了有关所得税数字化计算合格收入的指南,对合格收入的范围、当局收入界定标准、信息填报等细节进行了说明。指南规定自2026年4月1日起,所得税数字化适用于收入超过5万英镑的经营者和房主(2027年4月该门槛降低至3万英镑)。(4)意大利。2月25日,意大利经济财政部发布了一项法令,概述了受最低税指令约束的纳税人通知税务机关其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信息申报表(GIR)将在另一个辖区集中提交的程序。原则上,受最低税指令的跨国企业(MNE)集团位于意大利的每个成员实体都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交GIR,除非集团指定当地申报实体代表其他集团实体提交,但如果最终母实体或位于另一辖区的指定申报实体在该辖区提交了GIR,且意大利与该辖区的主管当局签订了自动交换GIR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则位于意大利的成员实体可免于提交GIR。(5)土耳其。3月7日,土耳其财政部发布公告,土耳其目前不会将金额B应用于涉及其辖区内的分销商、销售代理和佣金商,因此,这些实体当前适用的转让定价方法将保持不变。但是,土耳其对与本国签订了有效税收协定的辖区实施的金额B予以承认并尊重其适用。

(资料来源:荷兰财政文献局(IBFD)数据库、阿里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财税金融动态”)


专家观点

1、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财政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现实挑战,又前瞻布局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要求。一是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精准施策,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增强市场预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宏观政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二是财政支出的优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民生为本、增强发展后劲的政策导向,彰显了财政政策的战略远见与务实精神。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精准施策中统筹短期需求刺激与长期动能培育,同步推进财税制度系统性改革以完善现代财政治理架构,从而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政策合力。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地方财力可持续发展机制。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号,2025年3月11日,https://mp.weixin.qq.com/s/vIgSl7zwxXzYRtW0G9BWlQ)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研究员提出:推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运用增加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5期)


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岳树民教授提出:完善创新导向的税收制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通过技术突破推动生产力飞跃,并催生新兴产业与模式、构建新生产关系,为经济赋能。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有助于引导资源流向创新领域,助力产业升级。构建促进创新的税收制度,需科学定位、系统规划,完善体系、优化结构、理顺机制、加强法治。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增值税以促进资金资源创新配置,优化企业所得税以构建创新激励体系,调整个人所得税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同时,建立数字税收体系、促进数字创新发展,创新与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服务效能。

(文献来源:人大财税研究所公众号3月31日)


中财财税

1、马海涛在《税务研究》2025年第4期发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目标,构建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制度的全局性职能和战略性站位,突出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核心导向。改革任务紧扣当前税收体系的核心问题,健全的税收制度,健全直接税体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未来将继续围绕优化税制结构、提高地方自主财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新业态的税收制度等方面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何佳等在《经济学(季刊)》第25卷第2期(总第105期)发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吗?——基于债券通的实证经验》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带来新契机。流动性是市场效率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债券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债券市场开放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券通显著提高了标的债券的成交规模和交易频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量级在0.19-0.31个标准差;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流动性改善对债券通交易活跃的中短期债券更为明显。


3、何杨等在《税务研究》2025年第3期发表《2024年国际税收研究综述》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深,国际税收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24年国内外研究聚焦国际税收治理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国际税改的现实影响,关注全球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的国际经验,跟踪税收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本文对2024年国际税收研究进行综述,涵盖国际税收治理、“双支柱”改革、税制与征管改革以及税收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并指出未来国际税收研究应注重提升我国话语权、开展前瞻性研究以及综合多领域审视国际税收制度与管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4、姜爱华等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5年第3期发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机制研究》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功能,是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同时,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强化高管绿色认知和增加市场竞争程度是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正向效应对地方环境治理力度较强的地区、非污染行业、低融资约束和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绿色采购政策,引导并持续推动我国企业绿色转型。企业应积极参与政府绿色采购活动,实现自身绿色转型与国家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审核:温来成、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