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电商税法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及其税收负担
该文聚焦美国电商税法改革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基于2017—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的州—月度数据,实证检验税收政策变动对出口规模、价格及福利分配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数字经济时代贸易税收政策的新特征与新挑战。该文采用多时点DID,系统分析美国两轮税法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规定卖家自行缴税的《经济关联法》未显著抑制出口,而要求平台代收代缴的《电商平台促进法》使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出口额平均下降7.31%,税收弹性约为-1.129。进一步分解表明,税收负担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出口价格未显著调整,出口量下降是主因。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执行力度强、替代弹性高的产品及低收入消费者集中的州受冲击更大,且消费品与同质化产品的出口敏感性更高。与传统贸易相比,跨境电商的税收敏感度更低,凸显消费者行为差异对政策效果的深刻影响。
(文献来源:马述忠,杜特,房超.美国电商税法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及其税收负担[J].经济研究,2025,60(01):91-107.)
2、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
再分配政策对于调节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至关重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成为中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为此,该文基于基尼系数的测算公式,构建了一个可以研究不同政策对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的政策模拟模型。该文提出了五个定理和两个中性点,构建了一套新的方法体系研究政策工具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该文提出的定理和判定方法体系还表明,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之一。基于此,该文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增值税制度,降低包括教育、医疗等服务项目在内的主要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可退税的税收抵免优惠项目等。
(文献来源:田志伟,金圣,苏檬檬.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5,60(01):5-21.)
3、税收安排与地方债务压力——来自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证据
隐性债务规模扩张带来的财政风险和付息压力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症结。在债券类型转换过程中,不同债券税收安排的差异将有可能对债务融资成本产生间接影响。该文基于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税收安排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该文研究发现,债券利息收入税率的上升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上涨,其弹性系数约为0.4185。利用弹性系数对债务置换等减税情景进行反事实估算,发现降低债券利息收入税率的“减支效应”大于“减收效应”,因而有助于部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并提高国家财政整体福利。
(文献来源:周佳音,陆毅,王伟同.税收安排与地方债务压力——来自债券利息收入税率调整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5,60(01):22-38.)
4、关税和境内税收协同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政策设计
该文基于中国以增值税为主的间接税制及不完全出口退税的政策背景,探讨关税与境内税收协同作用对国际贸易政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包括关税和境内税收的一般均衡国际贸易结构,发现境内税和跨境税两大税种内部存在对称相似性和直接相互作用。在不完全退税的情况下,增值税通过改变国内市场价格和出口产品税负同时影响国内外市场,未退税的增值税起到出口税的作用。该文通过进一步数值模拟发现,在单税种调整中,进口关税和未退税增值税对福利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增值税税率的变化因退税比例不同产生了差异化效应。在多国博弈情境下,中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等境内税收工具,能够在不引发贸易伙伴反制的条件下优化贸易条件,获得显著政策优势。
(文献来源:纪珽,陆毅,段玉婉.关税和境内税收协同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政策设计[J].管理世界,2025,41(03):1-26.)
5、深化新一轮地方税体系“统筹与自主”改革
该文指出,我国地方税体系历经分税制改革后,仍面临主体税种缺失、自主财力薄弱、税权有限等结构性矛盾。在新一轮地方税体系改革的新形势下,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业态与传统税制不匹配、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均衡、共享税分率比例优化难度大、税收配置“集中与赋权”难以协调等等。对此,作者提出“统筹与自主”双维改革建议:在“统筹”层面,需加强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完善数字经济适配性税制设计、推进征管技术创新(如大数据与区块链应用);在“自主”层面,建议培育消费税和房地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优化共享税分率比例动态调整机制,并适度下放地方税权(如税率调整权限),以增强地方政府财力与治理能力。
(文献来源:谢贞发,杨思雨.深化新一轮地方税体系“统筹与自主”改革[J].税务研究,2025,(02):33-38.)
6、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投资决策的双重视角
该文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企业投资双重视角,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研究对象,探究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文章先梳理税收政策实施效果和产业链溢出效应相关文献,提出理论假说。通过构建实证模型,以中国 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税收政策存在产业链溢出效应。在股票市场反应上,政策宣告时,与试点行业关联度高的上游行业企业股票累计超额回报更高;企业投资方面,政策实施后,这些上游企业投资规模更大。且该溢出效应在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和竞争地位高的企业中更明显,还体现在人力资本投资上。
(文献来源:刘行,易平. 税收政策在产业链上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反应与投资决策的双重[J]. 财贸经济, 2025, 46(3): 5-22.)
7、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全球南方”主权债务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作为最大双边官方债权人,其对外援助在其中的角色存在争议。本文从债务关系需求侧视角,分析中国对外援助对“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的影响与机制。文章利用98个南方国家2000-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设定基准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援助与南方国家主权债务变化呈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关键机制是受援国政府的时间偏好与跨期约束。此外,南方国家财政收入能力会负向调节这一关系,不同财政支出偏好和治理能力的国家,受中国援助影响的主权债务变化存在异质性。
(文献来源:冯凯,王钊,李荣林.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南方”主权债务变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25,48(02):3-43.)
8、专门税与传统税的辩争:数据税立法模式的体系性检思
该文比较了专门税与传统税两种立法模式的立法路径、功能侧重及税制设计差异,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供了实践参考。该文认为,专门税与传统税在立法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专门税需狭义立法或试点推进,程序复杂但灵活性强;传统税通过修法或法律解释实施,成本低但受既有税制约束。税制设计上,专门税可针对数据特征定制税基、税率,而传统税需在现有框架内局部调整。但二者并非二选一的“单选题”:专门税主张创设新税种,侧重宏观调控功能;传统税主张调整既有税种规则,侧重财政收入功能。该文认为,复合税制能更好地实现专门税与传统税的功能互补:传统税覆盖广泛税源保障收入,专门税聚焦特定领域强化调控。针对中国现状,当前应优先通过细化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明确增值税税目等方式完善传统税的数据课征规则,同时为未来循序推进数据专门税立法积累经验。
(文献来源:褚睿刚.专门税与传统税的辩争:数据税立法模式的体系性检思[J].税务研究,2025,(02):51-58.)
9、电子支付技术和税收合规:来自乌拉圭金融包容改革的证据
传统上,现金交易难以追踪,而电子支付通过第三方处理可以留下可被政府用于税收稽查的记录,从而可以提高税收遵从。乌拉圭2014年8月推出增值税(VAT)退税政策,该政策为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的消费者提供高达4%的增值税退税,旨在鼓励电子支付技术的使用并提高税收遵从。该文研究了这项政策对企业电子支付技术的使用以及税收遵从的影响,发现政策实施后POS机的使用数量在政策实施当月增加了10%,但这一增长完全来自于已经使用POS机的企业,新采用POS机的企业数量没有显著增加。2015年8月退税政策调整时,交易数量和金额并未下降,表明即使减少激励措施,消费者对电子支付的使用也具有持久性。与批发企业相比,零售企业在政策实施后报告的销售额和增值税并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企业的税收遵从并未因增值税退税政策而改善。
(文献来源:Brockmeyer, Anne, and Magaly Sáenz Somarriba. "Electronic Payment Technology and Tax Compliance: Evidence from Uruguay's Financial Inclusion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25,17.)
10、税务审计的动态影响和主观意图所起的作用
丹麦税务局的合规分析项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个体经营者进行审计,以评估税务合规水平。审计结束后,税务官员会根据纳税人的合规意愿给出0到6的评分,其中0到2分表示故意不合规,3到4分表示无意不合规。该文利用这套包含纳税人税收遵守意愿信息的随机审计数据,研究了税务审计如何影响具有不同遵守意图的个体经营者的后续合规行为。从整体来看,审计后纳税人的应缴税款在审计当年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审计前水平。其次,按审计结果分类分析发现,对于被发现少报税款的纳税人,审计后税款增加显著且持续;而对于准确申报或多报税款的纳税人,审计后税款没有变化。最后,按纳税人意图分类分析发现,由于对税收规则的疏忽或误解所导致的无意不合规纳税人,在随后的几年里表现出更高的遵守程度。相比之下,故意不合规的纳税人在审计后税款增加有限,仅相当于审计发现的未缴税款的38%,且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文献来源:Christiansen, T. G. 2024. Dynamic effects of tax audits and the role of intent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4,234.)
11、在没有处罚的情况下,审计是否能提高未来的税收合规性?来自挪威随机审计的证据
挪威税务管理局对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中的一个特定项目(“其他扣除项”)进行了多年随机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纳税人可能被要求提供额外文件以支持其扣除项的申报。如果发现申报错误,税款将被调整,但不会附加额外的罚款。该文利用这项随机审计项目,通过比较被审计与未审计纳税人在审计前后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变化,来评估税务审计对纳税人未来合规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审计后的第一年,被审计纳税人平均“其他扣除”申报减少约1,049挪威克朗(约合170美元),随后各年度效应呈现递减趋势。进一步,本文还区分了合规和不合规纳税人对审计的动态响应,发现对于不合规的纳税人,即使没有受到罚款,审计后其“其他扣除项”的申报减少了19%。这表明,即使没有经济惩罚,审计本身也能显著提高纳税人的合规性,证明了威慑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存在,即纳税人在审计过程中,对税法的具体规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减少未来的误报行为。而对于合规的纳税人,审计后“其他扣除项”的申报略有增加,但这一变化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也就是“弹坑”效应在本研究中并不显著,审计并未降低纳税人对未来逃避纳税被发现的可能性的主观感知,从而削弱了合规。
(文献来源:Hebous, S., Jia, Z., Løyland, K., Thoresen, T. O., & Øvrum, A. Do Audits Improve Future Tax Compliance in the Absence of Penalties? Evidence from Random Audits in Norway.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