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观点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观点 > 正文

白彦锋:做好财政资源统筹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文章作者:白彦锋

以下内容来源于 中国财经报《做好财政资源统筹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2021-05-11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对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处于紧平衡的情况下,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财政资源统筹,不仅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过紧日子的需要,也是我国财政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核心要义。为做好财政资源统筹,应该重点从加强财政收支的流量与存量等不同形态资源的统筹、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增强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等方面入手。

进一步扩大预算管理范围,实现对公共收入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从预算收入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财政拨款收入之外,还形成了一些依法依规获取的自有收入。尽管这些收入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但多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公共权力或者公共资源获取,按照相关要求,应该将这些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编制预算,打破支出固化格局。由于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导致资金沉淀,年度预算中能够灵活调整的预算支出只是预算总额的一部分,预算支出安排只能按照“基数+增长”进行,这会极大制约预算管理调整的灵活性。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强调要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种类型的支出进行灵活调整。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运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运行的成本构成发生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预算支出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倒逼各部门提高站位,改变“一亩三分地”观念,根据系统和全局发展的需要,更加高效地配置财政资源。

积极运用平台经济理念,推广建立公物仓制度,提高对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国有资产存量是流量财政支出固化的体现。经过多年财政支出的累积,形成了大量国有资产。但一些部门的年度预算较少考虑已有资产情况,用途类似的财政支出时有发生。如果各部门、各单位的类似财政支出都“从头再来”,无疑会造成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积极运用平台经济思维,通过大数据建立公物仓台账,实现“实体+虚拟”的智能化调配使用国有资产,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效率,当期和未来流量财政支出的压力随之减轻,并为服务广大民众和市场主体腾出更大的预算空间和可能。

在盘活财政资源存量等方面,也要强调充分运用支出效果,比如通过以奖代补等做法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公物仓等类似做法,形成深化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潜统筹财政资源的潜力和“红利”。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还需要按照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需要,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系统观念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加强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整体性十分重要。一方面,按照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既要关注单项预算支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关注即期财政支出对未来年度的财政支出影响,也要加强预算支出的项目库建设和前期储备,做到科学论证、择优支出,防止仓促上马。另一方面,要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约束性。

值得强调的是,预算管理还要“瞻前顾后”。就当前形势而言,今年一季度的财政收入数据存在因同比基数较低而“垫高”的因素,不能盲目乐观,而且由于疫情影响和国际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算管理必须做到有备无患。同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发行不断增加,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实施预算管理时应为今后的财政宏观调控留出相应空间。

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也是预算管理必须面临的客观外部约束条件。预算管理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切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不搞“撒芝麻盐”、平均主义和“齐步走”,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