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观点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观点 > 正文

于丕涛:在国债发行端和使用端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配合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 浏览次数:

于丕涛,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中央财经大学财政79级杰出校友。

于丕涛行长(资料图,非会议现场)

于丕涛行长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一个赤字融资理论,即在赤字融资中财政与金融该如何配合更加适宜的问题。于行长从实务的角度分析了财政金融分别在国债的发行端和使用端如何进行配合。

一方面是在国债的发行端财政与金融配合的问题。于行长指出,在发行端,央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从理论和实践上可行,但是暂时还不是必选项。目前国债一级市场的购买者主要是商业银行,而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和目标以内,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和接受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作为抵押来吞吐流动性。因此,央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的必要性取决于债券市场的需求能力。于行长从目前国债持有情况、地方政府债券实际发行情况、国开行债券发行情况以及银行信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容纳包括国债在内的政府债券的充足余地,因此,央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暂时缺乏必要性。在国债的发行端,需要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配合,让市场资金在一级市场买入政府债券,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来补充流动性。

另一方面是在国债的使用端财政与金融配合的问题,既要创新政策工具使资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又要注意防范相关风险。在国债的发行端需要和金融密切配合,在使用端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同样重要,某种程度来讲这种配合比发行端还要重要。今年两会提出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新部署;同时,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可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新部署的交汇点,在于创新直达基层、直达实体经济的机制和工具,放水养鱼,为市场主体赢得青山、赢得未来,这在国债的使用端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指明了方向。国债资金和信贷资金二者的属性不同,监管规则也不同,国债资金可以通过股、债的形式来支持市场主体,来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以债的形式来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同时保证市场主体的杠杆适当、金融体系的风险适度,最大限度地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控制系统性风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这种准国家信用的重要作用。


【整理】张明昂 【审核】刘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