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成果推介 | SSCI期刊《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发表我院童健老师论文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

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童健副教授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薛景副教授等人合作撰写的论文《Equity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families’ school choices preferences:Evidence from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发表于英文SSCI期刊《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一、引言

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备受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关注。在中国,就近入学政策叠加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有限,推高了理想学区房价,成为公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大障碍。各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并缓解学区房价飙升问题,而实现教育平等面临教育投资不平等与优质教育资源获取行政障碍两大挑战。

2018 年上海实施的 “市级实验示范高中综合评价、名额分配录取政策”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制度从规则公平向结果公平转变。该政策旨在减轻家庭择校焦虑、缩小初中差距、提升教育整体质量与平衡性。鉴于此,研究该政策是否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目标,以及家庭如何适应教育资源分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配额分配政策的择校模型,并分析了其对择校和学区房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配额分配政策实施后,上海学区房价格平均下降了0.0466%。此外,家庭在选择学校时优先考虑分配配额和最低分数的竞争优势。此外,政策影响因收入群体而异,由于学校选择的灵活性增加,中低收入家庭表现出更大的反应能力。通过改变家长对精英初中的排他性竞争,结果公平改革促进了学生组成的更均衡分布,最终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平。

二、政策背景

2002 年教育部初步提出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各大城市随后试点,但预留名额比例小,对教育均衡发展影响有限。2010 年上海实施本地配额分配政策,要求市级实验示范高中(MEDSHSs)将一定比例招生计划分配给各初中,2018 年前分配比例仅 15%,且政策推进缓慢、覆盖不全面。2018 年上海对配额分配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成为研究重点。改革前,MEDSHSs 招生分 “提前招生录取” 和“统一招生录取”两批,“提前招生录取”占总招生计划 40%,“统一招生录取”中“区内定额招生”占 15%,其余名额分配至“统一招生”其他子批次。改革后,MEDSHSs招生采取“自主招生”“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方式。“自主招生录取”占比降至6%,“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 成为重点,区属MEDSHS总招生计划的60%、委属MEDSHS总招生计划的65% 通过该方式分配,剩余名额通过统一招生分配。

三、实证策略与样本选择

文章以2016年1月- 2021年6月上海各城区二手房交易数据为基础,采用广义差中差(GDID)框架构建基准回归模型,评估配额分配政策对学区房价的影响。模型核心解释变量为政策强度(intensity)与政策实施虚拟变量(post,2018年3月后取1)的交互项,被解释变量为学区房成交单价的对数(lnprice),同时控制住房特征(面积、卧室数等)、小区固定效应及月份固定效应。具体表述式如下:

lnpriceiqt = α + β1intensityi*postt + β2intensityi + β3postt + γΩit + λq + μt+ εiqt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主要由三个核心部分构成,均围绕上海基础教育与房地产市场展开,具体来源及处理方式如下:

上海学区数据:通过上海各区教育局公布的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区域信息,结合初中录取手册,手动编制了上海市区 574 所初中的招生区范围。

上海二手房交易数据:来源于家联房地产平台,该平台涵盖二手房、新房等多种房产交易服务,提供住房数据、人口统计信息及交易记录。数据覆盖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上海所有城区的二手房交易样本,包含住房面积、楼梯户数比、装修、朝向等特征。

上海新增设施数据:为控制新设施对房价的潜在影响,从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及大众点评收集样本期内上海新建成的地铁站、购物中心、医院数据。

四、实证结果与进一步分析

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 MEDSHSs 初中优先录取率每提高 1%,学区房价平均下降 0.0466%。这一结果证实配额分配政策有效抑制了家庭对公立精英初中的偏好,降低学区房溢价,缓解房价非理性上涨。

文章通过引入“配额变化”和“最低录取分数”变量,构建三重交互模型,结果显示,配额增加的初中,政策对其学区房价的负面影响更小,进入 MEDSHSs 最低分数要求越高的初中,学区房价降幅越大;按学校层级分组发现,配额减少时一线初中需求下降最多,配额增加时家庭优先选择一到三线学校,表明家庭会依据初中的配额与分数优势重新评估学区房。通过引入“住房面积” 和 “总房价”虚拟变量,结果显示,政策对面积小于90m²、总价3-12万元的学区房价格抑制作用更显著,而对大面积、高总价住房影响不显著。结合购房行为推断,小面积、低总价住房的购买者多为中低收入家庭。

除此之外,文章通过安慰剂检验、替换因变量、排除其他政策干扰、解决混杂因素等方式检验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五、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上海名额分配政策加剧了优秀初中对 MEDSHSs 的竞争,导致最低录取分数升高,部分家庭退出精英初中。初中 MEDSHSs 优先录取率每增加 1%,学区房价平均下降 0.0466%,有效缓解学区房价非理性上涨。同时,政策实施后家庭择校观念转变,此前具有竞争优势的精英初中学区房价下跌,受益于配额分配的普通初中学区房价上涨。再者,家庭根据初中质量、分配名额和最低分数线竞争优势重新评估学区房,分配配额多、最低分数要求低的初中相关学区房更受青睐。最后,政策导致小面积、低总价学区房价格下降更明显,中低收入家庭对政策反应更敏感,而高收入家庭反应则较弱。

本文系统考察了结果公平政策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弥补了现有研究在家庭择校偏好与公立学区房估值关联分析上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政策与学区房价关系的研究,为基础教育均等化改革提供新视角。上海名额分配政策打破精英初中自我强化循环,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思路。地方政府和公立初中应加大教育投资,推动所有学校平等竞争;未来需关注教育均等化改革的政策协同效应,通过政策有效协调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形成长期解决方案。

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强制性制度变革中的隐性社会成本,且多数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研究聚焦短期解决方案,未能解决学校间根本差异。未来研究可重点评估教育均等化改革的政策协同效应,探索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长期有效路径。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科研潜力的挖掘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求实大讲坛、财税资评工作坊、财税资评论坛、双边论坛等平台,不断增进与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的交流,全方位提升我院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扩大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撰稿:陈卓程、彭章

初审:李小荣

审核:陈士平